位置: 工商财税 - 正文
《企业会计准则第42号》解读(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编辑:rootadmin
《企业会计准则第号——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处置组和终止经营》 一、制定背景 为进一步规范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和处置组的分类、计量和列报,以及终止经营的列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在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5号》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近日制定并发布《企业会计准则第号——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处置组和终止经营》(以下简称“准则”),并自年5月日起施行。 (一)对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和处置组及终止经营的会计处理规定亟待完善 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处置组和终止经营的会计处理要求分散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号——财务报表列报》及相关应用指南、解释和讲解中,这些规定为规范相关业务的会计处理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缺少对持有待售类别的后续计量、持有待售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等问题的统一细化规定或指引,不利于实务*作。 近年来,随着企业经济业务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特别是今年以来*化解过剩产能、推动“三去一降一补”工作积极推进,对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和处置组及终止经营的会计处理规定亟待补充细化,有必要制定单独的会计准则进行*性规范,以满足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相关性、及时性需求的增加,不断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体例,服务于国家供给侧结构性*需要。 (二)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5号持续趋同 年3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5号——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和终止经营》,此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又先后在发布《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号——合营安排》、《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号——公允价值计量》、《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和修订《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列报》等准则时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5号》进行了修订。 二、定义和范围 《企业会计准则第号——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处置组和终止经营》给出了处置组的定义及终止经营的条件,并明确了本准则涉及的非流动资产范围。 此准则的分类和列报规定适用于所有非流动资产和处置组。准则的计量规定适用于所有非流动资产,但下列各项的计量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1)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 (2)采用公允价值减去*费用后的净额计量的生物资产,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 (3)职工薪酬形成的资产,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 (4)递延所得税资产,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号——所得税》; (5)由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规范的金融资产,适用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 (6)由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准则规范的保险合同所产生的权利,适用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准则。 处置组包含适用本准则计量规定的非流动资产的,本准则的计量规定适用于整个处置组。处置组中负债的计量适用相关会计准则。 处置组,是指在一项交易中作为整体通过*或其他方式一并处置的一组资产,以及在该交易中转让的与这些资产直接相关的负债。处置组所属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分摊了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商誉的,该处置组应当包含分摊至处置组的商誉。 三、条款与结构 《企业会计准则第号——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处置组和终止经营》由总则、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或处置组的分类、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或处置组的计量、列报和附则五章,共三十三条内容组成。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至第四条,说明了制定该准则的目的、准则的适用范围,处置组的定义及终止经营应满足的条件。 第二章《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或处置组的分类》,第五条至第十一条,规范了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和处置组的分类。 第三章《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或处置组的计量》,第十二条至第二十二条,规范了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和处置组的计量。 第四章《列报》,第二十三条至第三十二条,规范了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和处置组的列报,以及终止经营的列报。 第五章《附则》,第三十三条,规定准则开始施行的时间。明确对于本准则施行日存在的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处置组和终止经营,应当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 四、新旧准则之变化分析 本准则沿用现行准则的有关规定,细化了计量和列报要求。 首先明确非流动资产或处置组划分为持有待售类别,应当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关于计量方面,对于取得日划分为持有待售类别的非流动资产或处置组的计量、持有待售类别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等进行了细化规范。 关于终止经营的列报,在利润表中应分别列示持续经营损益和终止经营损益,并在附注中披露有关信息。 五、重点条款解读 本准则规范了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和处置组的分类、计量和列报,以及终止经营的列报。重点条款可以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持有待售类别的划分条件 本准则明确了持有待售类别的定义,企业主要通过*(包括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下同)而非持续使用一项非流动资产或处置组收回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其划分为持有待售类别。 本准则沿用了现行准则规定对持有待售类别的划分条件,非流动资产或处置组划分为持有待售类别,应当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在当前状况下,仅根据*此类资产或处置组的惯常条款,即可立即*;二是*极可能发生,即企业已经就一项*计划作出决议且获得确定的购买承诺,预计*将在一年内完成。如果该*计划需要得到股东或者监管部门批准,应当已经取得批准。 需要注意的是,除满足其他条件外,企业必须在获得确定的购买承诺后才能将相关的非流动资产或处置组划分为持有待售类别。这一要求比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更为严格,便于实务中严格执行,并防范利润*纵的情况。 因企业无法控制的下列原因之一,导致非关联方之间的交易未能在一年内完成,且有充分证据表明企业仍然承诺*非流动资产或处置组的,企业应当继续将非流动资产或处置组划分为持有待售类别: (1)买方或其他方意外设定导致*延期的条件,企业针对这些条件已经及时采取行动,且预计能够自设定导致*延期的条件起一年内顺利化解延期因素; (2)因发生罕见情况,导致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或处置组未能在一年内完成*,企业在最初一年内已经针对这些新情况采取必要措施,且重新满足了持有待售类别的划分条件。 上条允许在特殊情况下,放松“*将在一年内完成”的要求,更符合实务中经济业务的实际情况。 (二)持有待售类别的计量 本准则对于取得日划分为持有待售类别的非流动资产或处置组的计量、持有待售类别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等进行了细化规范。 1.取得日划分为持有待售类别的非流动资产或处置组的计量 对于取得日划分为持有待售类别的非流动资产或处置组,企业应当在初始计量时比较假定其不划分为持有待售类别情况下的初始计量金额和公允价值减去*费用后的净额,以两者孰低计量。除企业合并中取得的非流动资产或处置组外,由非流动资产或处置组以公允价值减去*费用后的净额作为初始计量金额而产生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2.持有待售类别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 准则规定,企业将非流动资产或处置组首次划分为持有待售类别前,应当按照相关会计准则规定计量非流动资产或处置组中各项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 企业初始计量或在资产负债表日重新计量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或处置组时,其账面价值高于公允价值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的,应当将账面价值减记至公允价值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持有待售资产减值准备。对于持有待售的处置组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金额,如果该处置组包含商誉,应当先抵减处置组中商誉的账面价值,再根据处置组中适用本准则计量规定的各项非流动资产账面价值所占比重,按比例抵减其账面价值。
标签: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www.jiuchutong.com/gongshang/345155.html
转载请保留说明!
上一篇:公司电子发票报销管理办法(公司电子发票报销)
下一篇:往来会计岗位职责(往来会计岗位职责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