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已至,各种盘点在所难免,倘若评选贯穿2016年互联网公司的“惊艳指数”,如无太多意外,微博应算其一:迅猛的增长势头,让微博在“后大V时代”上演了一番真正意义上重回颠覆的故事,论及剧情跌宕程度,中国互联网史上实属罕见。而关于微博,商业维度的分析已有很多,今天不妨从其他角度分析一下——你知道,在“微观改变中国”的那几年,人们非常热衷对其社会意义进行探讨。
613/auto1686641779明星八卦、社会热点带动微博二次崛起背后是广场效应的爆发?(明星八卦的真谛是什么)
几年前,微博之于社会“意见市场”的角色让它成为公知热土;如今,一拨人正在远离它,而更多的年轻人闻讯而来,微博近3亿活跃用户很大比例是90后和00后群体,其中又有很大比例来自二三四线城市。直觉上看,现在微博特别像是提供给人们的一个窥探人间百态的万花筒,而新闻热点是其中最斑斓的部分,企鹅智库几个月前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关注热点事件是微博忠实用户最主要诉求,占比73.5%(其次是名人明星占47.2%;社交占比14.4%)。
过去有人将微博比作广场社交,微信则是客厅社交。在不少人眼中,如今微博的“广场效应”正在减弱,但我个人觉得,微观广场效应还在,甚至更大,只是广场的性质正在变化。
我还记得,许多年前,有社会学者谨慎地写道:“微博信息的碎片化和定制模式与‘信息茧房’生成内在嵌合。”但多年之后,至少在其中一种使用场景里,如今微博的广场效应很大程度上走在“信息茧房”的反面——在已习惯分众传播的互联网环境,资源似乎在向热门新闻和话题倾斜的微博,更像是在打破每个人的信息茧房,举个例子,作为诸多社会热门新闻的发源地,微博的热搜榜提供了每个人圈层(尤其职业圈层)之外了解新鲜资讯的最佳入口,很多时候,它甚至以主动搜索的形式完成。在我看来,这可以称得上是人们对“广场环境”的一种眷恋。
茧房之外的世界
如你所知,理论上,互联网对人类的影响之一就是将这个世界切分成无数细碎的小共同体,蚕食着“大众”概念,而机器算法也在加速人们获取资讯上的分众过程:“个性推荐”或“猜你喜欢”已成资讯软件标配。路透新闻研究院调查显示,尽管传统新闻人对回音阁效应(echo chamber)和平台偏向(platform bias)等网络现象的忧虑并未褪去,但年轻用户仍旧迷恋和信任算法推荐内容。总之,每个人都希望最大程度降低检索成本,如凯文·凯利所言:“未来很多行业都是过滤器,在海量对象中把无效选择过滤掉,让人更好利用时间。”
然而必须承认,或许是过滤器还不够好,人们总会对茧房之外的世界感到好奇——尤其是几千年来换汤不换药的那些“广场属性”浓烈的事件类型:政治,社会阶层摩擦,对他人的道德评判(尤其涉及两性),等等。罗振宇曾总结道:“随着大众媒体的消失,这个世界基本不可能再出现‘小故事’,所谓小故事就是故事本身不具备传播性,是通过渠道强力传播硬塞到你脑子里去。现在出现的是‘云故事’,不发生云故事传播就不会发生。中国有四类云故事原型:第一类,仇富;第二类,仇官;第三类,民族情绪加地域歧视;第四类,两性。”
翻看微博热门新闻,不少都是这四类故事的变种,其中明星两性关系似乎最具广场效应,王全安,文章,王宝强,林丹……私域内的任何细微之处都被拽至广场接受道德审判——总之,相较于微信的“客厅环境”,即便最后一哄而散,即便与自己毫无关系,微博也给予了人们在广场喊话的权力。
事实上,就像部落时期对个人的最重惩罚是驱逐出部落(这种惩罚后来转化为古代的流放和现代的囚禁),人类对群体的归属感是一种心理需求——但中国人尤其喜欢和别人的生活纠缠在一起,哪怕进入现代社会,通过微博便知,干预他人生活的冲动往往不加掩饰。
相似的喜好
为何如此?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接受《新周刊》采访时提供了一种答案,人们之所以喜欢关注他人,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在关注自己,通过他人的样子了解和安慰自己。譬如,很多人关注王宝强事件,是因为能在内心深处本能唤起一种声音:“虽然我没那么多钱,也没人认识我,但毕竟我老婆还睡在枕边,我的钱还乖乖地待在卡里。”借此对苦闷的生活聊以自慰。
而另一方面,在如今的微博广场中,“争论”,甚至“制造争论”一直是主旋律,而争论话题则更多是甜党咸党,蟑螂大小……这种既无厘头又无尽头的话题。
进一步讲,就像企鹅智库调研报告显示的那样,微博忠实用户和新增用户中女性和90后/00后群体占比较高,而在微博流失用户中男性高知群体占比较高——我相信那些离开的人们中,不少人曾抱有幻象:这个社会应在更大的层面达成某种以求平衡的共识,但今天年轻的微博用户好像并不关心这一点——不过确实,互联网环境下,很多事情人们无法也根本无需达成共识。
嗯,没有任何一个舆论环境可以造成绝对的分众,人们依旧拥有共同的喜好与偏爱。关于人类社会“大众”与“分众”间的对立与统一,其实就像美国作家华莱士在论述电视时所言:“电视之所以粗俗,只是因为人们在那些粗俗的兴趣爱好上极端相似,但在那些优雅、美好、高尚的兴趣爱好上却大相径庭。”
很大程度上,这也是微博能成为今日头条那般“杀时间利器”的最大原因之一(何况关注列表里自身所属领域也在占据你的注意力),更是它受到资本青睐的原因之一,毕竟,商业越往前发展,时间份额就越是最宝贵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