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工商财税 - 正文
*成本是指已销商品的进价成本,即购进*。由于*商品的进货渠道、进货批量、进货时间和付款条件的不同,同种规格的商品,前后进货的单价也可能不同。除了能分清批次的商品可以按原进价直接确定*成本外,一般情况下,*的商品都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来确定一个适当的进货单价,以计算*成本和确定库存价值,据以核算*损益,以反映经营成果。
*成本的计算程序,有顺算和倒算两种方法。顺算法先计算*成本,再据以计算期末结存金额;倒算法先计算期末结存金额,再据以计算*成本。
顺算法的计算公式:
本期*成本=本期*数量×进货单价 期末结存商品金额=期末结存数量×进货单价
倒算法的计算公式:
期末结存金额=期末结存数量×进货单价 本期*成本=期初结存金额+本期增加金额-本期非销售减少金额-期末结存金额
按照以上计算方法和商品的不同特点,*成本的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先进先出法
先进先出法是假定按最早购入的商品进价作为*或发出商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即先购入先销售。因此,每次发出的商品都假定是库存最久的存货,期末库存则是最近购入的商品。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先入库必须先发出的商品,如易变质的鲜活商品。
根据A商品明细账资料,7月份的*成本计算如下:
月内销售数量为1 包,按先进先出法计算为:
(×2.)+(×2.)+(×2.)+(×2.)=2 (元)
期末库存商品金额=×2.=(元)
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成本,可以逐笔结转,不需计算商品单价,但工作量较大,如购进批次多,而单价又各异,则计算工作较为复杂,一般适用于经营品种简单的企业。
(二)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是以每种商品库存数量和金额计算出加权平均单价,再以平均单价乘以销售数量和期末库存金额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加权平均单价=(期初库存金额+本期购入金额)/(期初库存数量+本期购入数量)
本期*成本=本期销售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期末库存金额=期末库存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例] 用加权平均法计算*成本。
加权平均单价=(++++)/(++++) =/=2.(元)
本期*成本=1 ×2.=3 (元)
期末库存商品金额=×2.=(元)
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成本比较均衡,计算结果亦较准确,但工作量较大,一般适用于经营品种较少,前后进价相差幅度较大的商品。
(三)移动加权平均法
移动加权平均法是在每次购入商品以后,根据库存数量及总成本算出新的平均单位成本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移动加权平均单价=(结存金额+购进金额)/(结存数量+购进数量
[例] 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成本。
7月4日进货后平均单价=(+)/(+)=2.(元)
7月7日进货后平均单价=(+)/(+)=2.(元)
7月日进货后平均单价=(+)/(+)=2.(元)
7月日进货后平均单价=(+)/(+)=2.(元)
本月各次销售商品成本按销售时的加权平均单价计算如下:
7月日*成本=×2.=(元)
7月日*成本=×2.=1 (元)
7月日*成本=×2.=1 (元)
本月*成本合计1 (包) 3 (元)
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成本比较均衡,但也存在企业经营商品品种多,每月进销业务频繁时计算工作量较大的问题。一般适用于品种简单,前后进货单价相差幅度较大的商品。
(四)个别计价法
个别计价法是以每一批商品的实际进价作为计算销售成本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每批*成本=每批*数量×该批商品实际进货单价
采用个别计价法,会计部门应按进货批次设置商品明细账;业务部门应在发货单上注明进货批次;仓库部门应按进货批次分别堆放商品。
这种方法便于逐笔结转*成本,计算比较正确,但工作量较大,适用于直运商品和进货批次少、销售能分清进货批次的商品。
(五)后进先出法
后进先出法是按照每一种库存商品的最后购进的商品进价成本作为计算*成本的一种方法。计算*成本时,先按最后一次购进的进货单价计算,最后一次购进的商品销完了以后,再依次向上一次推进计算。
[例] 仍以资料为例,用后进先出法计算*成本和期末库存商品金额。
月内销售数量为1 包,按后进先出法计算:
*成本
=(×2.)+(×2.)+(×2.)+(×2.)+(×2.) =+1 +++ =3 (元)
期末库存商品金额:×2.=(元)
从上例计算结果看,采用后进先出法,在购进单价持续上升的情况下,计算出来的*成本为最高成本,而期末库存金额却是最低成本,毛利亦为最少。在购进单价连续下降的情况下,计算出来的*成本为最低成本,而期末库存金额却是最高成本,毛利亦为最多。
(六)毛利率法
上一篇:商业企业商品购销的入账价格(商业企业采购商品会计分录)
友情链接: 武汉网站建设